>
如何评价钦州坭兴陶的工艺水准?如何评价钦州坭兴陶的工艺水准?
广西钦州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,近几年有政府扶持慢慢开始形成了产业,但在外知名度不高。我想问一下有无朋友知道坭兴陶或者有使用过坭兴陶产品的朋友,你们如何评价?包括用料,工艺水平,实际使用效果等。
中国有四大名陶,宜兴紫砂、广西坭兴陶、云南建水陶、四川荣昌陶。紫砂的名气太大了,淹没了其他地方的陶器。
坭兴陶的产地在钦州,广西南部一座沿海城市。钦州的海鲜很有名,然而坭兴陶与当地美食并没有结合。传统的坭兴陶主要是制作烟斗、花瓶、陶罐等。
兴盛:
在钦州,有一条很有名的路叫坭兴巷。清朝时期,从事坭兴陶的艺人聚集在城区的鱼寮横街一带,开设商店经营坭兴陶。这个地方后来也被叫作烟斗街,说明了烟斗曾是坭兴陶非常重要的产品。其实,近代坭兴陶就是从胡老六用钦江边开采的紫泥制作烟斗和泥偶,颇受欢迎,坭兴陶由此兴盛。
清末民初,有一位叫黎不老的陶艺大师,真名黎昶(chang3)春,与其弟黎昶昭一道以钦江东岸和西岸软硬泥结合创制坭兴陶,开东西泥混合创制陶之先河。黎家兄弟调配的泥制作的花瓶,分别在1915年、1930年参加美国和比利时博览会,均获金奖。黎家兄弟是钦州名号“黎家园”的创始人。
用料:
钦江是一条穿越钦州城的河流,以江为界,在钦江以西的小山坡上,有泥土呈现紫红色,这就是胡老六用的泥土,现在被叫作西泥,又称紫红泥。这种泥料为硬质黏土,含铁量较高,与宜兴的紫砂有点像。
钦江以东的是白土,俗称五花泥,为软性泥土,分布在江东地域的低凹地带,细密质软,接近高岭土,现在叫作东泥。
东西泥一软一硬,在陶泥中一个起骨架作用,一个则是肉。将这两种泥土按照一定比例配制,所成的陶泥是制作坭兴陶器的上好材料。
泥陶分工&软硬泥配比:
最初制泥和做陶没有分工,陶家自己配泥,各家有各家的配方,东西泥的比例不同,最后烧出各家特色的产品。现在做泥和制陶有了分工。钦州有专门的制泥师傅和制泥工厂,制陶家可以直接买到和好的泥土。
传统和泥还有用水牛踩泥调和,据说是要将水牛于江边洗净,再拉入泥池中,让牛不停地行走,终日踩踏,泥土越踩越匀,越和越坚韧适宜。
现在则多是人工和机器结合,配比为软六硬四,但这一配比却不是固定的,做不同的器也有不同的调整。
炼泥:
陶艺师梁遒龙,在钦州有多人提起,是钦州“拉坯第一人”。他拉坯就是根据器形大小来推算花瓶重量,选用不同配方的泥料,骨多一点还是肉多一点。太大的器,少了骨立不住,烧到高温时就会瘫掉;若作为肉的东泥少了,陶器易爆裂。因此做陶炼泥很关键。
工美:
现在,不少坭兴陶的制作者的确都把重点放在工艺美术上。遍数钦州当地的陶艺师,多数人出身书画圈子,近些年坭兴陶兴盛后,也投身进来。这些人许多既不炼泥,也不直接做陶,而是凭借书画功底,在熟悉了泥料特性之后,以泥为纸,用刀代笔,在已经制作完成的生坯上刻字画画。在坭兴陶领域,他们也是陶艺家。
工美名家:
黄亚南及其师傅李人帡(ping2)。他27岁入行,在上世纪80年代坭兴陶的低潮期,同事纷纷改行,他依旧玩着泥巴。90年代,厂里工资都发不出来了,他还在坚持。现在李人帡已70多岁,早已退休,但依然兼顾着不少工作。以他自己的话说,是因为爱好工艺美术。
流水线:
坭兴陶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分工明确,有泥工、车工、刨工、雕工和烧窑工等,而且每工皆有名家,聚在一起,宛如工厂流水线。
调泥、拉坯名家:
黎仕清也是坭兴陶名家,坭兴世家第五代传人,他最擅长的是调泥和拉坯,能把钦江两岸的东泥和西泥调至最佳状态,拉出厚薄均匀、圆滑饱满的陶坯。但是书画和雕刻并非他擅长,所以他会将他做成的陶坯,找名师雕工打磨,共同完成作品。
窑变:
窑变是坭兴陶无釉烧造的一大特色,出现在窑炉温度上升到1200°C的临界点时,部分胎体发生变化,并自然形成各种斑斓绚丽的色彩和纹理。但这种窑变现象在最后出窑的产品上见不到,因为器皿的表面被一层氧化物覆盖。所以,坭兴陶出现了一种打磨工艺,传统是用鹅卵石打磨器物表层,现在用机器,在把表面氧化物磨去之后,器物仿佛再次涅槃,有着如天蓝、古铜、虎纹、大斑、墨绿等意想不到的诸多色泽。
并不是每件坭兴陶都有窑变,也并非每个窑变都漂亮,好的窑变难得一件,而且绝无雷同。窑变不受人工控制,宛如天意,这是坭兴陶的最大趣味。窑变在大器上更易体现,也容易出效果,有时候如随意挥洒的纹路,或如霞彩,加上抛光工艺,不少坭兴陶在某一面看上去似金属器,换一面又是紫陶器,再一面如有釉。